新聞詳情
北京保優Ⅲ消劣V強生態水生態環境質量實現穩中向好發表時間:2024-08-13 00:00 ![]() 記者近日從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獲悉,今年上半年,全市37個國考斷面中,Ⅰ—Ⅲ類的水質斷面26個,占70.3%,同比增加16.2個百分點,無劣Ⅴ類斷面,動態達到國家年度考核要求。 近年來,北京市以“保優Ⅲ”“消劣Ⅴ”“強生態”為重點,促進水資源保護,推進水環境治理,探索水生態修復,多管齊下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水生態環境質量實現穩中向好。 突出“保優Ⅲ”,促進水資源保護 2020年8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建設和守護密云水庫的鄉親們的回信強調,繼續守護好密云水庫,為建設美麗北京作出新的貢獻。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精神,北京市保上游“一盆好水”,全力守護密云水庫這個“無價之寶”,不斷筑牢首都水資源安全屏障。 據介紹,北京市在密云水庫實現全封閉管理和監控全覆蓋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流域水生態環境精細化監測網絡及體系平臺建設,持續提升監管能力。創新開展密云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三年來共支持張承地區補償資金9.5億元,有力促進跨境斷面污染物濃度持續下降。密云水庫水質持續穩定達到Ⅱ類,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除了保上游,北京市還送下游“一河清水”。京冀兩地近年來建立了白洋淀流域跨界協作機制,推進大清河流域水污染共治。 “2021年,以再生水利用、水系循環、生態構建為重點,在豐臺、房山區實施了一批生態治理與修復項目,進一步提升大清河流域水質調節能力,出境斷面水質改善至Ⅲ類,匯入白洋淀的水更清澈了。”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2021年,北京市實現大運河北京段全線通航,2022年6月,實現大運河京冀段62公里互聯互通。近年來,北京市內呈現“有河有水”景象,全面實踐“以水開路、以水引路”,永定河、潮白河等五大河流全部重現“流動的河”并貫通入海,譜寫了“流動的文化”的鮮活樂章。 突出“消劣Ⅴ”,推進水環境治理 聚焦影響水生態環境質量和公眾切身感受的劣Ⅴ類水體,北京市突出精準治污,以入河排污口整治為切入點,不斷鞏固治理成效。 2021年起,北京市全面啟動消劣工作,有關任務納入污染防治攻堅戰年度計劃和年度總河長令,明確任務目標和各區責任。2021年以朝陽、房山、大興、昌平、通州區為重點,“一河一策”制定“工程+管理”治理措施,年底實現了全市劣Ⅴ類河流的動態清零;2022年聚焦汛期水質波動,通過開展“清河”“清管”行動進一步保障消劣成果,運用監測、預警、通報等手段,嚴防劣Ⅴ類水體反彈。截至目前,100個市考斷面無劣Ⅴ類水體。 此外,北京市深化入河排污口管理,全市按照“查、測、溯、治、管”的思路,在“查排口、測水質、溯源頭”的基礎上,突出“治”的工作,2021年啟動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預計今年底全部整治完畢,力爭提前3年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落實“管”的手段,建設200余套光譜自動監測設備,構建實時預警體系,在順義、豐臺等區試點執法檢查、清理整治工作聯動,基本建成“受納水體—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單位”全過程監管體系。 “十三五”以來,北京市持續實施水環境區域補償政策,“水好能得錢、水差要交錢”。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隨著全市水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補償金從2015年的9.7億元大幅下降至2021年的2160萬元,全市優良水質河長比例由2015年48%增加到2021年75.2%,化學需氧量(COD)、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濃度下降一半以上。 突出“強生態”,探索水生態修復 以“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為目標,北京市在重點區域開展試點示范,努力探索水生態修復的“北京路徑”。 2020年至2021年,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在全市范圍繼續開展了水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工作,較為全面的摸底調查監測;2022年起,全市水生態環境質量監測列入常態化業務工作中,在全市五大水系布設200余處監測點位,以理化、水生生物、生境為監測指標,涵蓋河流、湖泊、水庫等不同水體,定期開展調查監測。評價結果顯示,全市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良好,55%左右的河流水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為優良,全市五大水系均監測到清潔水體指示物種。 “技術賦能”也在提升北京市的水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能力。記者了解到,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利用人工智能、水下觀測、環境DNA技術(簡稱eDNA)等技術,開展水生態智慧觀測系統建設,對水生態環境質量進行基因測序。在大興區新鳳河、豐臺區園博湖率先搭建魚類實時智慧觀測平臺,實現魚類實時監測記錄、人工智能識別等,更直觀、便捷跟蹤評價水生態治理與修復帶來的成效。 北京市還“用生態辦法解決生態問題”,持續推進河湖緩沖帶建設與自然岸線保護,促進水體生態功能進一步恢復。2021年全市自然岸線保有率為67.9%,其中,永定河、潮白河、溫榆河達到75%以上。特別是大興區新鳳河實施修復后,水質從劣Ⅴ類改善至Ⅳ類,河道內水生植物覆蓋度達70%以上,水生態提升明顯。此外,還在豐臺區河西地區探索新的修復路徑,促進多要素、全流域的系統修復與改善。 良好的水生態環境質量既要清澈見底,又要有魚有草,魚翔淺底。除了全市水環境質量改善明顯,根據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開展的全市水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結果顯示,全市水生生物物種豐富,五大水系主要干支流、重點湖泊和大中型水庫監測到浮游植物134種、浮游動物231種、底棲動物284種、魚類41種。 “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如今,越來越多的自然美景正成為北京市民生活的背景。 |